京山科学抗旱保春耕
荆门日报讯(特约记者周春晓 通讯员张建新 董黎军)4月11日,京山县孙桥镇余家沙坡村4组村民胡玉科夫妇将自己余下的9亩水田全部改种为春玉米;同样,邻村八里坪村的2000多亩中稻田已经“水改旱”,全部种上了早玉米、早花生等旱作物。
今春少雨,加之长达三年的连续干旱,京山县孙桥、杨集等7个镇的56个村的居民饮水困难,农田灌溉告急。该县各级部门主动应对,在旱情严重的镇村,着力调整种植结构,抢抓蓄水保水,同时对村民开展技能培训,就近转移劳动力。
孙桥镇筹资600多万元开展集镇管网改造,改善生产生活饮水,同时启动饮水应急工程。杨集镇境内9座小型水库和1225口塘堰90%以上干涸,总蓄水量仅为常年的7.5%,当地采取打水井、建水窖、多方寻找水源解决群众吃水问题。
农业部门及时提出了改种技术指导意见,宣传推广间作或套种高效模式,指导农民种满种足。在蓄水相对充足地区实行集中育秧,依托当地合作社等建立各种育秧模式,统一管理,保证春耕生产的顺利进行。
截至目前,全县“水改旱”改种各类旱作物8.5万亩,蓄水保水1.2 亿立方米,建立大中型集中育秧基地22处。劳动部门对7个乡镇走访调查,征求农民就业意愿,安排务工人员就地就近从事二、三产业,近3000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家门口找到了就业岗位。(4月13日 荆门日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