微信 | 微博

京山双管齐下赢得抗旱先机

时间: 2013-09-06 15:29

   

荆门日报讯(记者高先勇 特约记者翟存波 通讯员张开祥 向进)干旱少雨更不能等天下雨。经历连年的大旱后,京山县把早调整、保增收放在当年秋播安排的首位,对水源相对较差、历年抗旱死角、多级提水或水源不足的高塝田,引领农民种植早玉米、早花生、早西瓜等为主的经济作物。今年旱情虽然进一步蔓延,但在京山,干旱给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却在减小,调整种植结构成效开始显现。

  8月10日,京山县杨集镇五童观村3组村民黄大贵说:“用水田改种的8.3亩早玉米,收了4000多公斤。前几天还有人下订金来家里订购玉米秸秆,一毛六一公斤,每亩又可增加收入200多元。”

  杨集镇是京山县的一个山区镇,历来有十年九旱之说。今年虽又遭遇大旱,但包括水改旱8000多亩在内的2.1万亩春玉米却提前收获,总产达1000万公斤以上。    

  京山县孙桥镇李家巷村4组黄荣清,今春把自家的3亩多水田改种了早西瓜,正赶上销售好季节,以每公斤1.8元的价格出售,毛收入2万多元,除去种子、农药等成本,纯收入过万元。

  据统计,仅西瓜一项,京山县调整面积达4.3万亩,总产达8.8万吨。特别是盛产早西瓜的孙桥镇,种植面积超过8300亩,单产达3500公斤,销售总产值2500多万元,对比水稻种植,亩平增收800元。

  “通过调整,全县完成水改旱种植面积近20万亩,占水田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一强,错峰用水,有效缓解了供需矛盾。”该县农办负责人介绍,通过算成本账对比,让农户明白种植旱作物不比种稻谷差。

  只有提前谋划,才能赢得先机。流转土地3000亩的周和明家庭农场,早在年初就针对田地进行了统筹,把水源条件差的100亩地调整出来建50个蔬菜大棚,不仅不与周边水稻田争水,还转移安置了20多名农民工。

  在与天抗争的同时,京山县充分挖掘市场资源,通过转移富余劳动力,增加农民收入。

  孙桥镇余家沙坡村的曾令斌夫妇,组织6对夫妇组成谷壳装运队,活跃在京山县和应城、天门一带,利用农闲帮助大米加工厂外销谷壳,每月收入可达5000元;永兴镇盘堰村1组村民王己友,带领该镇老柳河、盘堰等村30多人到浙江金华市一家工厂打工,目前月工资在3000元以上。

  据该县劳动就业局的数据统计,5月中稻插下去后,他们已经组织转移了6000多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,确保农民增收目标的实现。

  

  短评

  以调整节水保收益

  

  还依然记得去年的这个时候,京山县有农民在自家干枯的秧田里点火,含泪看着火苗在干枯的秧田里蔓延。那是他们在旱魔肆虐、无水可抗时绝望的宣泄。

  痛定思痛。京山人在努力探寻规避灾害的出路,最终他们选择了种植结构的调整。

  今年,京山县多措并举:调整种植结构抓得早,20万亩高土旁田水改旱,既错峰用水,又减少用水量,让有限的水流到更少的田,从而也尽可能保证了水稻用水;蓄水保水抓得早,早西瓜、玉米等错开种植时间,保证早期雨水对庄稼的作用,同时也积极把每一次的雨水,都蓄往塘堰、水库,尽最大努力保证抗旱用水;市场营销抓得早,在早西瓜还没有下种前,相关部门就和市场进行对接,畅通了销售渠道,保证了农民收益。此外,还有6000多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……今年旱情在继续蔓延,但因干旱而造成的损失却在减少。

  京山的经验值得借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