微信 | 微博

当前位置: 首页> 新闻中心 > 图片新闻

“理不清”的血汗钱

时间: 2024-09-24 09:16 来源: 政治部

  “工资总算到账了,谢谢你,真是人民的好法官!”收到工资,农户阿姨们欣慰地说道。近日,一起涉及5名农户的劳务纠纷案件在孙桥法庭落下了帷幕。

2.JPG

  2021年,几位农户经工头介绍,在农忙之余为一位老板做园林修剪、除草等工作。工作周期结束后,农户们至今未收到工资款,多次讨薪无果,最终诉至法院。

  “这笔工资都拖欠三年多了,其实我们早不报什么希望,只是最后想试一试。”“别人都说我们没有留存证据,打官司打不赢,但我们就是不甘心!”阿姨们心酸又无奈地对着孙桥法庭负责人谢冰斌诉说。

  了解情况后,承办法官迅速联系工头及老板,要求两人来法庭进行陈述。

  “我钱都付给工头了,怎么还要找我!”到庭后,老板甚是激动。工头也是忿忿不平:“我也只是个打工的,老板不给钱,我能怎么办?”。三方当事人一碰头,都是满肚子委屈。老板认为已经付了钱,工头觉得没有赚到钱,而工人却并未拿到钱。

  承办法官耐心听完三方讲述,随后引导老板和工头拿出账本对账,这才发现二人的账单并不一致。

  原来,“工头”并非职业工头,只是附近的一位农户阿姨,平时帮忙管理记录工人们上工的情况,因没有专业知识,账本记录往往潦草不全。而老板的行事风格也较为随意,给“工头”付款的方式多种多样,有时微信转账、有时用手机银行、有时直接给付现金,只在笔记本上略略记下大致金额。

  承办法官逐步捋清案情,心中也有了初步方案。他表示:“阿姨们辛辛苦苦做活、加班加点做事,挣的都是血汗钱。劳动所得受法律保护,老板和‘工头’也不是恶意拖欠工资的人,只是不想不清不楚地付钱。既然如此,我们应当趁机盘算一下旧账,理清头绪,给彼此一个满意的交代。”一番建议得到三方认可。

  经承办法官指导,“工头”将手机中三年的流水账单全部导出,同老板的收入支出一一进行核对,终于将全部旧账清算完毕。但在与农户们核对欠款金额时,竟又出现了问题。

  原来,农户们私下也有自己的上工本,会在每次做工后记录自己的上工时间及事宜。而“工头”的记录情况同农户们的记录的也不完全一致,于是双方再行对账。工友们对上工情况逐条说明、互相佐证,“工头”拿出总记录本一一核实,多方验证后进行增删,最终核算出每位工人应发的工资款。

  经过5小时的梳理,这团纠缠在一起的工资“乱麻”终于厘清分明。“这起案件中,没人想故意损害他人利益,但大家常年稀里糊涂下来,剪不断、理还乱,最终形成矛盾。在此希望大家加强沟通、互相体谅,共同解决问题,不让任何一方的合法权益受损。”在承办法官的指导调解下,三方积极协商沟通、主动解决问题,老板当场补足了核账后剩余的劳务费,收到工资的阿姨们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。至此,5名农户的劳务费问题画上圆满的句号。

  农村劳务用工是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,但用工制度不够规范完善、相应保障缺失、农民工法律素养相对薄弱等问题,往往导致当事人在出现劳务纠纷时不能有效维护自身权益。孙桥法庭将进一步强化能动履职,结合辖区实际,针对性开展关于劳务合同纠纷的法治宣传,提升劳务用工各主体的法治素养,促进源头防范纠纷。在此也提醒广大务工人员,保存好劳务协议、欠条等证据,在完工时及时对账并以书面形式进行确认等,为维护自我权益打好基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