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各执一词到当场履行
——宋河法庭高效调解一起提供劳务者受害责任纠纷
“这是30万余元赔偿款,请你们收下……”
“好的,清点无误,我们这就签字。”
6月27日,在宋河法庭的调解室里,四名被告按照核定的责任比例,现场向甲、乙支付赔偿款30余万元。交付完现金、依次签下调解协议后,各方当事人的神情终于轻松起来。一起提供劳务者受害责任纠纷至此画上句号。
2024年6月,甲、乙、丙三人受雇于承包方,为分包方分包的某建设工程提供劳务。施工过程中,由于挖机师傅操作不当,挖机吊臂进入从屋顶穿过的高压线非安全区,致使甲乙丙三人触电摔下房屋受伤。三人被紧急送往医院住院治疗,后经鉴定,甲、乙分别构成九级、十级伤残(丙未做定残鉴定),承包方为三人垫付了医疗费。后涉事各方就赔偿事宜多次协商,但始终未达成一致意见,甲、乙遂将挖机师傅、承包方、分包方及该建设工程的发包方一同诉至宋河法庭。
案件涉及法律关系复杂、被告主体众多、责任划分争议大,首次庭审持续了六个多小时。在承办法官姜文的主持下,几方当事人充分表达意见,于庭审中有效梳理了案件的来龙去脉、厘清了法律关系。原来,发包方与分包方在商议图纸时,出于种种考量,致使工程的一角处于高压线非安全区下;承包方对现场存在的安全风险未尽到安全监督及监管的职责;而甲乙丙三人在作业时,未尽到安全注意义务,各方都对事故具有一定责任。但因各方矛盾较深、分歧较大,对于责任划分争议不休,庭后调解陷入僵局。
面对困局,姜文没有止步。他采取逐一与当事人“背对背”沟通的调解策略,深入了解每一方背后的顾虑与想法。针对各方的争议点,他以通俗的语言释法析理,并结合情、理、法的角度为他们核算责任比例,客观、耐心地分析、迭代调解方案。经过反复协商,姜文最终为几方当事人核定了责任比例,并得到一致同意。在后续的“面对面”调解现场,四名被告在姜文的引导下,依照协定的责任比例,当场向甲、乙给付30万余元赔偿款,甲、乙自愿撤诉。丙虽未作为原告起诉,但全程旁听庭审、参与调解,亦与四名被告就赔偿事宜达成了一致意见。